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专题展览   > 宋韵黄岩

翠屏山

发布时间: 2022- 11- 02      来源: 黄岩区档案馆      阅读次数:
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

宋韵今声|根系千载故人事 今朝行路在翠屏


一棵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

需要根的滋养。

一座城市的文化繁荣,

离不开它的根源。

我们都说黄岩自古文风蔚然,

有东南“小邹鲁”之称。

那黄岩文化之根又在何处呢?

 

它在城市的边缘,

没有离我们很远,

却似乎被遗忘在了沧海之中。

它像树根一样,

深扎在土地下面,默默地养精蓄锐,

继续滋养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和文明。

 

它就是位于黄岩城北的翠屏山

由翠屏、灵岩、六潭、紫霄4座山峰组成,

因山如屏障而得名


翠屏山石碑 

翠屏山石碑


“黄岩秀气在江北,江北秀气在翠屏。”

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朱熹一语道出翠屏山乃人杰地灵之山。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千年来,这座山走过多少人,发生过多少故事,我们已数不清、道不明。

 

正是春天万物复苏的季节,

我们走进翠屏山,

开启一段黄岩文化寻根之旅。

点击播放视频


一、古寺传音,石龙留痕


过黄岩大桥沿大桥路往北,

“翠屏春晓”小区对面的一条往新宅村的支路拐进去,

没多久就到了翠屏山脚下的鹫峰寺。

 

/古寺新修葺

却是历史悠久

 

据南宋《嘉定赤城志》记载:寺院始建于晋永和中,北宋治平二年(1065)时被朝廷赐额“鹫峰寺”,可见当时的繁盛。

寺内有一座前几年修建的妙法堂,正在举办主题为“宋韵翠屏·禅意书画”的黄岩乡贤、书法家金叶及其学生与同心北城书画社作品交流展。行云流水般的书画在古色古香的建筑中慢慢流淌,尽显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铜鼓声轻轻缭绕,悠扬的音律悦人,似是从宋朝传来的古乐在今朝又响起。   


透过木窗,后山石壁上的“石龙”二字在树影下斑驳。石龙是黄绾的号。他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家住黄岩城内黄道街,后迁居翠屏山下的新宅,并在翠屏山建石龙书院,研究中国哲学,著书立说。

 

石龙

石龙


如今,石龙书院已不存,只留下这摩崖石刻。“石龙”二字尚清晰可见,而“书”字还存有一半,“院”字已然被侵蚀不见。

 

二、少谷不再,遗音谁听?


沿着鹫峰寺旁边的小径往里走,

拾级而上,

没多久就看到右边有一块小小空地。

跨进空地,

抬头可见“少谷峰”三个大字,

在枝叶天然而成的“画框”里赫然醒目。

 

少谷峰


下面的石壁,略带风霜,是被风雨侵蚀的痕迹,静静地展示着它的年岁。其上所书写着的一段又一段文字,依稀可见。几处石刻,几首诗,寥寥百来字,道尽了“伯牙子期”知己情深的悲欢离合。

 

明正德六年(1511),黄绾结识了闽南十才子、户部主事郑善夫,俩人结为知己好友。明正德十二年(1517),黄绾告病在家。郑善夫前来拜访,却碰上大雪十余日。

他们在翠屏山“昼伐松枝,夜烧榾柮,对坐剧谈尧舜以来所传之道。”

 

为此,黄绾作诗《与继之(郑善夫,字继之)紫霄夜坐》:

 

夙志事幽尚,

岁晚依山隅。

同云翳丛木,

积雪阻修途。

良朋自何来,

吊我形影孤。

深树彻永夕,

寒气生茅苏。

哀歌坐待旦,

海曙林猿呼。

 

石刻特写


黄绾之兄“伐石构亭”,因郑善夫号少谷,而取名少谷亭。在少谷亭中,郑善夫抚琴而歌。离别之际,黄绾写下《赠少谷出山》

 

行路待朝晞,

雨雪坭途泞。

矫首望风鹤,

飘飘远逻遉。

孤鸣入烟霄,

遗音墮清听。

执手重踟蹰,

青阳望还骋。

 

遗憾的是,后来郑善夫在赴任途中,受寒得病,不幸去世,年仅三十九岁。黄绾得知噩耗,哀痛不已。面对着曾经一起畅游的翠屏山,他又写下《少谷亭怀郑子也》

 

伊若人兮不可疏,

今胡之兮亭翼如。

岑高高兮云舒,

望不来兮愁予!

伊若人兮闽海,

今何逝兮隙驹不待,

日落西山兮紫芝谁采?

伊若人兮怀之长,

今不作兮斯人荒,

悲独立兮我发霜。


《少谷亭怀郑子也》 

《少谷亭怀郑子也》


五百多年过去了,

少谷不在了,黄绾也已作古,

而翠屏山上残留的这几首诗的摩崖石刻,

记录了这段凄美的故事,

留下了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几度催人泪下。

 

三、空谷灵岩,丞相少年


/沿着台阶再往前走很快就到了灵岩洞

北宋诗人、黄岩人左纬曾有诗曰:“怪岩摩足力,空谷答人声。”如今,这里有一座新修建的庙,上书“小有空明洞天”“灵岩洞”。

 

这是南宋右丞相杜范少年读书的地方。杜范的家就在翠屏山之南的杜家村,他忠君爱民,素有贤名,乃一代贤相,理宗皇帝赐他谥号“清献”,世称清献公。相传杜范出生时,原本浑浊的黄岩母亲河永宁江突然澄清了三天,“江水清,出圣人”,人们把永宁江称作澄江。

本以为这里鲜为人知,寻常会不见人影,不料在我们到达时,有不少人在这里游玩。说起灵岩洞,说起杜范,更有人滔滔不绝地聊了起来。原来有很多人对家乡的这座山、这个洞,和历史名人有所了解。

 

《小有吟》


《小有吟》

宁江之南阴壑古,

宁江之北石壁削。

两有空明皆洞天,

江北之壁可高阁。

阁下飞流松岭云,

缥缈变化横碧落。

便觉意与神灵会,

那知不接蓬莱外。

吾今老此欲何为,

阛阓春秋异风霭。

 

在灵岩洞的上方,也有黄绾所书的“少谷峰”三个字。洞的旁边,还有他的摩崖石刻《小有吟》和《石室》。据说,灵岩洞留有杜范的诗《空明洞》,洞上方有朱熹手书“寒竹松风”四字,可惜我们并未寻见。

 翠屏山一角


四、樊川遗基,文风代传

 

离开灵岩洞继续前行,

已经没有了寻常修好的山路,

我们在一些岩石上攀登。

复行约十分钟,前面豁然开朗。

站在山腰上,朝山下望去,

黄城一览无余。


都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但走在翠屏山中,入眼皆是翠色,连山中的水都是翠色的,也能感受到山如屏障。“翠屏”二字,名不虚传。

                    

穿过一个小水库,我们沿着山边小路往里走。下坡,里面藏着一个被凡尘隔绝的小世界——南宋时朱熹讲学的樊川书院遗址。

 

樊川书院遗址

樊川书院遗址


穿过小溪,我们走在溪边,也远离了尘世。这是当年通往樊川书院的路,也是当年朱熹等文人们行走过的路。风声、落叶声、溪水声相伴在耳,我们仿佛变成了古人,三两同窗知己同行,捧着书籍一路谈天说地,往书院而去。


山谷里,几堵垒石而成的墙基有高有矮,参差不齐。它们在树藤的缠绕下,诉说着光阴的故事。那一块块毛石,历经了近千年的风吹雨打,斑驳陆离。

 

一旁岩壁上,亦有摩崖石刻,乃是黄绾的《胡为吟二公亭怀湛王二子也》:

昔胡为兮亭山阿,

彼二子兮期我过,

期不过兮永啸歌。

彼山阿兮星屡易,

死生阔兮幽明隔,

瞻望久兮予怀积。

怀伊何兮为道谋,

望弗见兮欲之悠,

我何极兮奈之何。

 

“哗哗”声不断传来,是不远处的一汪瀑布飞流直下,气势宏伟。站在瀑布前的岩石上,抬头望去,只见四周树木郁郁葱葱,阳光透过缝隙洒下彩色的光影。黄色叶子一片片落下,落在水潭里,慢慢浮动。

 

                                                                            


/从残留的墙基和眼前的环境不难想象当年樊川书院的规模


此情此景,令人不禁看到了当年朱文公在这里授课的场景,看到了学子们坐在岩石上谈古论今的画面。


樊川书院,为南宋杜烨、杜知仁所建。南宋淳熙年间,朱熹到黄岩,游历委羽山,经好友推荐,接受杜烨、杜知仁邀请,在翠屏山讲学。他广收门人,其中黄岩著名学者有赵师渊、赵师夏、赵师雍、林鼐、杜烨、杜知仁、杜贯道、池从周等人,开创一代文风。


/从此,黄岩文风蔚然科举登榜者激增


仅南宋时期黄岩籍进士就达182人,赢得了东南“小邹鲁”之美誉。这种文风从樊川书院开始,在翠屏山生根发芽,又在黄岩开花结果,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千年来,从翠屏山走出、走过的历史名人如繁星闪烁,杜烨、杜知仁、杜范、黄绾等人都只是其中几个。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翠屏山上的摩崖石刻和残留的墙基,何止给我们讲述了樊川书院、石龙书院和朱熹、杜范、黄绾等人与事,它还诉说了黄岩的千年文化,滋养了黄岩的千年繁华。

 

著名作家叶嘉莹曾经写过:“明月下,夜潮迟,微波迢递送微辞。遗音沧海如能会,便是千秋共此时。”翠屏山又何尝不是如此?

 

上一页  沙埠青瓷

下一页  委羽山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