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专题展览   > 宋韵黄岩

沙埠青瓷

发布时间: 2022- 11- 01      来源: 黄岩区档案馆      阅读次数:
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

宋韵今声| 一窑炉火诉千年,只此青绿最动人


瓷器,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

早已融入人们的每一寸生活

一餐饭、一杯茶、一盆花

无处不见瓷的身影

 

瓷器,从水土调和中诞生

于烈火中涅槃

安静而有力地传递着

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文化和如有天成的手工技艺

点击播放视频


“一部陶瓷史,半部在浙江。”

考古发现证明,浙江一直是中国古代青瓷制造业中心


黄岩古代青瓷窑址分布图

黄岩古代青瓷窑址分布图


台州黄岩沙埠窑遗址的考古发掘,

将改写浙江的陶瓷史,

它揭示了南北瓷业文化交流状况,

填补了青瓷发展史的缺环。

 

提及沙埠青瓷,

很多黄岩人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就是竹家岭漫山遍野的碎瓷片。

行走其中,

满目褐色中点缀着点点青绿,

陶钵的粗粝与碎瓷片的细腻对比鲜明,

让人恍若置身《探索发现》的片场。


那么,沙埠青瓷,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


浙江省文保单位 凤凰山窑址

浙江省文保单位 凤凰山窑址



一、天时地利,再得人和


黄岩窑,从西周时期开始,历经了三次集中生产高潮,遗留下埠头堂、下圆山、沙埠三处从东汉至两宋时期相对连续的窑址群。其中,沙埠窑青瓷烧造时间长,规模大,堪称浙东一大青瓷名窑。

 

从城区出发,沿着乡村公路一路向西南而去,车窗外时不时掠过沙埠溪碧绿的身影。天边云层散尽,明媚的日光毫无阻隔地倾洒而下,溪水潺潺流淌,在阳光下闪动着细碎光点,随着车子的行驶不断靠近,又不断向后退去。

前方山丘连绵,车子如乳燕投林般一头驶进山丘的怀抱。沙埠窑遗址,就处在这样一个三面被群山环绕的地方。丰富的磁土矿为烧制瓷器提供了优质原材料,低矮而平缓的山麓正是建造阶梯式龙窑的理想场所。

 

此时春色旖旎,远山上草木葱茏。

遥想古时,工匠烧窑制瓷,这片林木年复一年肆意生长的山丘便为他们提供取之不尽的燃料资源,让沙埠窑的炉火从晚唐五代熊熊燃烧至两宋,绵绵不息。

 

三面环山的地理环境虽局限了陆路交通的发展,然而密布的河网,宽大的河道造就了发达的水路交通。

 

沙埠溪源源不断的水流既是制瓷必需的水资源,又是运输瓷器的天然河道。船只经由沙埠溪驶向西江,再入永宁江,后从海门港出口,一路畅行无阻,带着满船的青瓷远销日本、高丽(新安)、菲律宾、印尼等国。



朱幼棣先生在《沙埠古窑与海上丝绸之路》一文中写道:纵观沙埠古代陶瓷业的兴衰,可以发现,黄岩的经济发展与对外交流、对外开放是密切相关的。外向型经济,历史上就是黄岩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海波流,滚滚滔滔,黄岩祖先,既有脚踏实地的坚守与耕耘,也有烧窑制瓷的智慧与文明,更有漂泊天涯的勇敢与浪漫。走向海洋,走向世界,是历史的召唤,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二、物生于天,工成于人


站在沙埠青瓷窑址群石碑前,一座向上延伸的漆红色长廊夺人眼球,那是一号窑炉的保护棚。

 

黄岩沙埠青瓷窑址 全景

黄岩沙埠青瓷窑址 全景


这条斜长72.32米的古代窑址,规模与长度在省内可参观的两宋诸窑中首屈一指,其建造时间可以追溯到北宋中期。拾级而上,喇叭形的窑门依次均匀排列,叠放的匣钵整齐排列在窑床上。

 

黄岩沙埠青瓷窑址 局部 1

黄岩沙埠青瓷窑址 局部 


聪明的古代瓷匠们,将窑炉依山而建,窑尾设在山头,而窑炉火膛及制瓷作坊则安置在山脚平地,这样的窑炉被称作龙窑。

 

瓷匠们在山脚将制作好的泥坯装入凹形匣钵中,再通过12扇窑门将匣钵叠放入窑炉中烧制。这种匣钵套置叠烧,碗内满釉的烧造方式,可以有效提升烧制的成品率,同时能让青瓷釉色更加美丽纯净。

 

随着瓷业发展,订单增多,单条窑炉已经无法满足当时的市场需求,窑户们便在旧窑炉边上平行修建新窑炉。不难想象,当数条窑炉一起旺火封闷之时,火龙顺坡而上,数条烟柱缠绕直冲云霄,犹如青龙长空曼舞,该是何等气势恢宏。

 

黄岩沙埠青瓷窑址 局部 2

黄岩沙埠青瓷窑址 局部 


瓦瓷窑、竹家岭窑、凤凰山窑、下山头窑……窑业兴盛,窑址林立。

 

这段藏在时光洪流中辉煌的沙埠青瓷历史,在历史典籍和地方旧志里均找不到零星记载,它神秘的影子,只有民间一个传说——“九龙透天

 

九龙透天

相传北宋年间,在沙埠仙村岭西边脚下,有一座叫万善堂的寺院,有一户陈姓人家在此寄居,这户人家有九个儿子,以烧制青瓷为职业,九座青瓷窑分布在各处山腰坡地上,由九个儿子分管经营。九座瓷窑在烧窑时有九支烟柱冲向天空,漫天飞舞,形如九龙透天。烧制出来的各种瓷器,式样美观,纹饰精美,釉色鲜亮,很受当地及四方百姓的欢迎。日子一久,名声渐大,外地一些瓷器客商,闻风而至,来采购、运销。这个传说从侧面印证了沙埠窑曾经的辉煌。

 

瓷片无言,在阳光下静静散发着温润的光泽。千百年来,泥土、青草、落叶温柔地为它们盖上一层层薄被,却依旧掩盖不住它们的形迹。它们定是在静静地等待,等待着今人抽丝剥茧,期待当年的繁盛之景重现。



三、人工表异,陶成雅器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唐代诗人陆龟蒙一首《秘色越器》道尽了越窑釉色的绝妙。

 

据考古发现,沙埠窑址群的青瓷类产品可归为越窑系,其釉色丰润雅丽,滋润光泽,透明如镜,似冰如玉,不负千峰翠色之美誉。

 

北宋沙埠窑青瓷执壶 国家三级文物

北宋沙埠窑青瓷执壶 国家三级文物


瓷器的胎体、釉料乃至装饰材料,都来自于当地。沙埠青瓷采用蕨类植物烧成的草木灰入釉,这样的釉料在经过火炼后会显现出翠青、叶青泛黄、淡青诸色,形成了沙埠镇青瓷独特的魅力。

 

沙埠青瓷经过几百年的演变,装饰手法丰富多样,以刻划、模印、堆塑、针点、蓖状、透雕、塑瓷等工艺手法为主。


题材以飞禽和花卉为主,亦有云龙、婴戏等纹饰。其中,刻划鹦鹉纹是最具代表性的纹饰之一。

 

北宋中晚期,装饰技法演变为双面刻划花,花纹图案秀丽生动,素雅明净,十分具有地方特色与艺术风格。

 

目前,黄岩博物馆馆藏有以沙埠青瓷为主的黄岩窑青瓷珍品30多件,其中6件为国家一级文物,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当属灵石寺塔出土的青瓷香炉、黄岩九峰出土的双凤青瓷粉盒以及沙埠金家岙出土的孔明碗。

 

北宋沙埠窑青瓷香炉  国家一级文物

北宋沙埠窑青瓷香炉  国家一级文物


宋沙埠窑双凤青瓷粉盒    国家一级文物

宋沙埠窑双凤青瓷粉盒  国家一级文物


北宋沙埠窑牡丹纹青瓷孔明碗  国家一级文物

北宋沙埠窑牡丹纹青瓷孔明碗  国家一级文物


遥想当年,沙埠窑的瓷匠们,通过练泥、制坯、印坯、削坯、晒坯、刻花、施釉、装匣、烧窑、收器等10道工序,把大自然赐予的材料,幻化成了新的物质。

 

瓷器,成就于自然界的水土融合,更成就于拥有匠心的匠人们用双手无数次的尝试。在水土融合的那一瞬间,就早已汇入了匠人的心血和体温,无论器物的形状、工艺如何变换,那已融入水土的匠心,始终不会因时间和空间而改变。

 


四、一抹青绿,今生宋韵


光阴远逝,

再辉煌的曾经也已经成为过去,

那些流传于世的沙埠青瓷,

也从每一天每一寸生活里触手可及的器物变成了只可远观的历史文物,被置于玻璃展柜内。

 

黄岩博物馆 青瓷展示 2

黄岩博物馆 青瓷展示1

黄岩博物馆 青瓷展示 


今人不见古时月的当下

世人又从何处再触碰这一抹青绿色的宋韵呢?


沙埠镇竹家岭的青瓷文化展览馆中,彭师傅用沾满瓷泥的十指,一点点摩挲出成竹在胸的器型。阳光透过窗齿,洒落在彭师傅的身上、手上与湿润的瓷泥上,为他们渡上一层朦胧的柔光。

 

时光仿佛在这一刻慢了下来,让人不由畅想在那遥远的两宋年间,沙埠窑的瓷匠们,是否也曾这样细细地摩挲瓷泥。那些柔软的泥土,在巧手的催化下,在时间的风干下,在窑火的炼制下,方能成为一件实用的器物。

 

现代制作


于现在的手工瓷匠而言,每一次实验性的仿制,都是在与宋代文化进行一次深度交流。

 

现代制作1

现代制作


在这种交流中,匠人们既惊叹于黄岩先民烧窑制瓷的智慧与技艺,更叹服于黄岩先民超强的创造意识和独创精神。


黄岩沙埠青瓷窑址 全景航拍

黄岩沙埠青瓷窑址 全景


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建起一座以沙埠窑遗址为核心,以青瓷文化为内涵,集遗址景观、自然野趣景观、乡土农业景观为一体的沙埠窑考古遗址公园。待到那时,请你一定来走走、逛逛,来亲身感受下那份穿越时光,翩跹而至的宋韵之美。



上一页  五洞桥

下一页  翠屏山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