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专题展览   > 宋韵黄岩

宋代黄岩科技文化

发布时间: 2022- 11- 03      来源: 黄岩区档案馆      阅读次数:
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

宋韵今声丨古法佳作千古传,今人犹闻宋时风


马克思在《机械、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

——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而这三大发明出现在宋代。

 

诚然,纵观中国古代漫长的科技发展历程,

宋代无疑是最为繁荣昌盛的时期。

黄岩作为南宋望郡,

除了文化与经济繁荣发展外,

在科技领域也取得了,

具有浙江标识性和全国显示度的成果。

点击播放视频

 

如世界最早的植物学辞典《全芳备祖》,

中国第一部司法验尸技术专著《检验尸格》,

南宋重要的医学著作《宝庆本草折衷》,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岩手工竹纸生产技术

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黄岩蜜橘筑墩栽培系统等。


一、学者著书传今朝


| 世界最早的植物学辞典《全芳备祖》

 

在中国广袤无际的土地上,生长着无数奇花异草,千姿百态,各有功效,人们为了识别它们,开始有意识地观察、记录、分类,将这些植物的种类,效用,生长习性等信息整理成书册,流传后世。

 

《全芳备祖》


《全芳备祖》便是一部植物学的专门类书,乃陈景沂所著,全书共58卷,分前后两集,花部占了前集27卷,后集31卷分别为果、卉、草、木、农桑、蔬、药等部,著录植物300余种。

 

这本书采用了叙事与诗文相结合的形式,收录了大量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其中不乏存世文集上没有记载的作品与作者。《四库提要》中记载:多有他书不载,及其本集已佚者,皆可以资考证焉。因此这本书除了在植物学上的贡献外,还具有校勘、辑佚的重要作用。


 

《全芳备祖》


| 中国第一部司法验尸技术专著《检验尸格》

 

自古以来,验尸官在多数人眼里是一份神秘而奇特的工作,厉害的【】验尸官可以从蛛丝马迹中发现许多无言的秘密,从而帮助相关衙门侦破案情。可以说,验尸官在案件侦破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确保每一位验尸官都可以规范验尸,如实上报尸检结果就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


《检验尸格》


南宋时,官方已有正式的验尸文件《验尸格目》,但各地仍存在检验官指轻作重,以有为无,差讹交互的现象,让许多人蒙冤入狱。徐似道在出任江西提刑时,深感其危害,于是写下了《检验尸格》,规定检验官验尸时,要在伤损处当众唱喝伤痕,让犯人一起查看所画图本,众人没有异词后,再记录在案,作为判案凭据,这套验尸规则被朝廷采纳推广。

 

| 南宋重要的医学著作《宝庆本草折衷》

 

宋代是本草发展史上较为繁盛的时期,不仅官方主持修编了不少本草著作,民间也有不少医家撰写。《宝庆本草折衷》是一部综合性本草著作,原名《本草精华》,为南宋医学家陈衍所著,全书共20卷,记载了789种药。这本珍贵的医学典籍,历经岁月沧桑,如今已缺损不全,仅剩14卷存世。

 

《宝庆本草折衷》


这本书可谓博采众长,在正文和续说中,记载了大量药物资料和十一位南宋知名医者的行医用药经验,其中被征引的医药书籍、笔记方志,有不少已经散佚,因此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二、纸名久远今犹在


造纸术的发明,不仅革新了书写材料,也推动了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古时候,浙江的造纸技术就长期处于全国前列,境内造纸工坊遍地开花,如台州黄岩的手工造纸,在唐代时就享有盛名。

 

半岭堂造纸陈列馆


黄岩富山乡半岭堂村地处峡谷之中,溪水从陡长的溪床奔流而下,水流湍急,水量充足。山中盛产苦竹、青藤等植物,而这些正是造纸的好材料,勤劳而富有创造力的半岭堂人因地制宜,在山溪两岸建造工坊,竖碓捣料,家家户户做纸。就这样,黄岩纸业飞速发展,以纸质质量上乘而蜚声天下,其中最出名的当属藤纸、玉版纸。

 


藤纸,属皮料纸,由紫藤、青藤等藤本植物枝干部分的韧皮纤维制造而成。其纸质光滑细腻,纤维细软柔韧,因其质优成为一代名纸。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的米芾的《书史》记载唐文宗李昂手诏,称赞黄岩藤纸:以台州黄岩藤纸捶熟,揭其半用之,滑净软熟,卷舒更不生毛。明中叶黄岩《万历县志》也记载,优质的藤纸产于西部山区。清乾隆末,临海宋世荦《台郡识小》亦记载黄岩藤纸生产。

 


玉版纸,又称玉版笺,属竹纸,纸质光洁匀厚,细腻洁白,为宋代名纸。据苏轼《东坡杂志》记载,名士吕献可曾对他言道,天台玉版纸质优,超过五代南唐后主李煜的澄心堂纸。南宋时期,黄岩及周边地区的竹纸工艺已相当成熟,陈耆卿在《嘉定赤城志》中记载:出黄岩者以竹穰为之,即所谓玉版也。

 


通通通的水碓捣舂声日夜不休,在富山山间响彻了上千年,纸农拖着苦竹的身影在半岭堂、岭根的青石山道上不分寒暑,来来去去,苦竹在青石上摩擦出长长短短的痕迹,这些都是当地造纸历史久远与竹纸生产盛况的见证。

三、千年筑墩出名橘


自唐代开始,黄岩蜜橘就以贡果名扬天下,其优良的品质,清甜多汁的口感赢得了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贫民百姓的喜爱。宋人更是盛赞黄岩蜜橘为天下果实第一,在天下众中可谓风头无两。

 

科学成就



而黄岩蜜橘之所以能够傲视群橘

筑墩栽培系统功不可没。

 

永宁江两岸受江水潮涨潮退,咸淡冲融的影响,土壤里含有大量的有机质与矿质营养,但同时,这片区域地势较低,含盐量和地下水位较高,台风和雨季时期极易被潮水淹没,并不适宜种植蜜橘。为了充分利用这块广袤肥沃的土地,聪明的黄岩先民发明了蜜橘筑墩栽培系统,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所谓蜜橘筑墩栽培,即冬季用河泥筑成土墩,至次年春季二、三月份,再把橘苗定植在土墩上。如此一来,潮水倒灌带来的咸水使土壤里的腐殖质、矿质营养得到了有效利用,并且,高于地面的土墩有利于雨季时候的大量淡水冲走土墩内过多的盐分。此外,还会在橘树苗直根的下面放置一块瓦缸片来阻根,这可以有效防止主根陡长,以及吸收到土墩深处过多的盐分。这种栽培技术,不仅降低了橘树的地下水位,使橘树水分管理容易,而且通过潮水淡水交替灌溉,提高果实糖度和品质。

 

蜜橘筑墩栽培系统


这种筑墩淋卤,卤流大海,海潮涌河,营养肥泥,河泥雍橘,咸淡交替,优果延年的生态循环系统,将低洼沿海滩涂地变成了适宜种植年年丰收的橘园宝地,延续了黄岩蜜橘千年优良品质,也促进了中国及世界柑橘产业发展。2019年,黄岩蜜橘筑墩栽培系统入选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

 


永宁江水潮涨潮落,

涌动的是清冽的芬芳与酸甜的滋味,

富山山溪急流而下,

流淌的是辉煌的过往与锦绣的未来。

筑墩栽培系统、手工造纸……

这些历久弥新的古技法,

就是祖辈传承下来的最宝贵的文化财富。

 

上一页  风俗     

回到首页  五洞桥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