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专题展览   > 宋韵黄岩

古道

发布时间: 2022- 11- 03      来源: 黄岩区档案馆      阅读次数:
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

宋韵今声丨青山连绵疑无路,林木深处见古道


古道,是古时候的道路,

政令传达、经济活动、文化传播与人际往来,

都通过一条条古道实现。

 

因而,古道,

是古代村与村、城与城之间的沟通桥梁,

是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而今,古道,

是古人经济与文化发展的见证,

是历史遗存的重要人文坐标。

点击播放视频


黄岩境内有很多很多的古道,

主要有南北走向的台温古驿道、东西走向的黄永古道,

以及黄太古驿道、白石岭古道、温州岭古道、东瓯古道、台温古道等,

这些散落在永宁大地上的千年古道,

冲破时间的桎梏,

再次走进现代人们的视野,

带着人们领略黄城优美的自然景观,

感受黄城厚重的人文历史。


黄永古道


一、城山之间,驿通南北


蔚蓝的天幕下,黄土岭像是一座连绵的绿屏障,横亘在临海与黄岩之间,极目远眺,满目皆是深深的绿意。青山逶迤,台温古驿道静卧其间,在竹林与树木的掩映下时隐时现。

 

台温古驿道


驿道,是古代官道。驿道上,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三十里一驿铺,驿驿相通。部分驿道还是军事设施之一,用来转输军用粮草物资、传递军令军情。台温古驿道既是民用官道也是军事要道。

 

台温古驿道形成于唐代中后期,北面从临海境内进入黄岩北城戍铺岭(黄土岭),经五里牌,跨利涉浮桥入县城。城北设永宁驿(管驿巷),接待住宿,出小南门,经十里铺梅关,折南沿温州河至柏岙街,穿越八座古牌坊西去,再经秀岭、盘山,南去乐清、温州。

 

这条黄岩境内约30公里长的古驿道沿线特产良多,有竹笋、蜜橘、荸荠、翻簧竹雕、小南门纸扇等。


 

翻簧竹雕                           小南门纸扇


驿道上有许多有趣的地名,如五里牌、十里铺等,皆是因古时距县城里程而得名。也有如利涉浮桥这般特殊的路段,此浮桥长100 丈,宽3 丈,建于宋嘉定四年,是用缆索将40只舟船作为浮体拼接,船上铺设木板连接成桥。

 

古时候,从方山下至十里铺,道路两旁遍植梅树,素有十里梅林之称。每到早春,梅花似雪,暗香浮动,成为台温古驿道上一大盛景。梅林的尽头是十里铺梅关,原是5间开面的长亭,为行人休息或饯别所用。

 

十里铺


梅关东面有座石砌小桥,名叫柳桥,送行的人们在柳桥边折一枝杨柳赠与亲友,留下了一段段折柳送别的佳话。此处亦是台温古驿道与黄太古驿道的交界点,往乐清方向的人们沿台温驿道南行;往太平(今温岭)方向的人们,则水陆并行,傍南官河走黄太古驿道,经璜山头、桐屿,到达路桥、泽国、太平等地。

 

古驿道上既有坦途亦有峻岭,盘山盘半日,绣岭走半年的俗语并非虚言。秀岭,古称绣岭,是处关隘。北宋靖康元年,在驿道线上置秀岭寨,保障台瓯闽交通安全。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游历雁荡山,曾夜宿柏岙,越秀岭,过盘山。


 

秀岭段


《游雁宕山日记》

自初九日别台山,初十日抵黄岩。

日已西,出南门三十里,宿于八(柏)岙二十里,登盘山岭。

望雁山诸峰,芙蓉插天,片片扑人眉宇。

 

千百年来,从这条古驿道上走过的,有外出求学的书生,有游历天下的名士,有在外打拼的游子,有走南闯北的商旅,有身负重任的兵士……留下了许许多多故事与佳话。


 

秀岭段


南宋乐清状元王十朋,经台温驿道留下山前十里雪,夜入梦魂香等诗句;元代诗人潘士骥亦有《十里早春》等诗留世;清代黄岩诗人任肇熊也写下了东去流连野渡边,梅花胜迹尚绵延等诗句;清康熙十三年,福建耿精忠率大军从此路进兵台州;太平军从此路南下温州。

 

驿道上的青石路,布满了裂纹,纵是光阴作古,风霜满身,似仍有车马声在山岚里回响;那梅林、那长亭、那柳桥,哪怕仅存残迹,仍在述说昔日的热闹繁华。


二、青山路难,古道通途


黄永古道蜿蜒于山谷之间,与溪流相伴,脚下的石阶顺着山势微微倾斜,上面有毛竹长年累月从此拖过留下的痕迹,长长短短、深浅不一。


 


走到赤水廊便听到了清亮的鸡鸣,半山村就在前方。半山村是黄永古道上的重要村落,始建于北宋年间,因位于富山乡半山腰而得名。村中民居多为木石结构,依山势而建,临水而居,老屋青瓦,曲径通幽,溪水潺潺,颇有种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

 


村中有座古桥,名为半山古桥,始建于1794年,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洗礼,古桥依然坚固如初。走过古桥就是半山驿廊,是黄永古道上供人休憩的路廊之一。


 


村中古树繁多,半山石桥边的一株红豆杉已悄然静立500多年,梨树更是多不胜数。每年花朝节,满村的梨花恣意绽放,远远看去,如天上的云,远山的雪,美不胜收。赏花的游客络绎不绝,村中的农家乐、民宿开办得如火如荼。



离开半山村,沿着古道继续向前,一路行至决要古村。决要是黄岩境内黄永古道的终点,其地理位置特殊,属于黄岩和永嘉两县的交界处,相传过去黄岩与永嘉为此地发生争执时,黄岩决心要这块地方,故名决要。穿过决要村,便可到达永嘉县的张溪乡。


 


黄永古道也叫黄永捷径,是黄岩西部通往永嘉的重要通道,黄岩境内全长15公里。在黄岩的众多古道中,黄永古道保存的相对完整。这条石头铺就的山路,是当地历史发展的重要缩影和文化脉络的延续。



三、古今交汇,旧貌新颜


幽幽古道,向新而生。随着森林生态旅游与康养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向往闲适的山居生活。古道、古村落便成为了人们心目中新的诗和远方。在不少人的周末安排表上渐渐出现了漫游古道,探访古村落这个新选项。

 

宋韵古道


不久前,南城街道修复了宋韵古道,并赋予它新的使命。宋韵古道全长约1公里,南通方山五峙堂,北通方山双塔,沿途有许多北宋以来的文化遗存。步入古道,长长的青石板台阶蜿蜒向上,道路两旁不知名的野花摇头晃脑,一排排柏树郁郁成荫。这条风景清幽秀丽的古道已然成为当地民众登山赏景,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温州岭古道,温州岭古道,位于茅畬乡上横村南。从茅畬乡上横村龙王殿起,经茅畲上横温州岭头再到乐清。古道是黄岩与乐清两地交通线之一。


 

温州岭古道


东瓯古道,又称大唐岭古道。南宋嘉定《赤城志》:大塘岭,在县南三十里。大唐岭古道是古时院桥通往温岭的交通要道。《四库全书·雍正浙江通志》记:徐偃王城在黄岩县南三十五里大唐岭东。有战国时期徐偃王城遗址,汉初东瓯国都城亦设在徐偃王城故址上,古城原属黄岩县,1951年划入温岭县。

 

白石岭古道,尚存关隘、古道、石阶、风雨亭(茶亭)、白石寺等。白石关建于明代初期,为抗倭而筑,明时曾设兵营于此。白石岭古道向西经唐家岙、山下郎与黄海驿道衔接至三江口黄岩城区向东经埠头堂、西山,可通洪家与椒江。

 

黄岩西部台温古道,唐中后期所筑。由台州府城经义城岭、乌岩、小坑去乐清温州。南宋嘉定《赤城志》记:义诚岭,在县西八十里。现大多路段淹没于长潭水库库区,义城岭一段的石阶与道路尚保存完好,有千年古道,十里枫香之称。古代也是黄岩西部到府城的要道。


 

义城岭


正是这一条条古道在山河间交错,慢慢连接起古代黄岩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而今,古道虽然被更加便利的现代公路所替代,失去了主要交通的用途,但古道上清新的空气,清幽的风景,让它逐渐成为了许多户外旅游爱好者的梦中情路

 


越野爱好者们尽情奔跑在山岭之间,古道绿荫,山泉苔藓,松涛鸟鸣,就是他们最佳的伙伴;徒步爱好者,与二三好友相携而来,沿着沧桑的山道缓步前行,一路观山越水,享受徒步的惬意。越是底蕴深厚、陡峭崎岖、人迹罕至,越是让他们欢喜。


 


光阴如水,不曾停驻。黄岩的古道穿过历史的烟尘,一路至今,辉煌过也沉寂过。历史与现今不断融汇,古道就成为了连接古人与来者的心灵通道。如今,通过保护与修复,它们终会在新时代中找到新的定位,焕发出新的生机。



上一页  官河   

下一页  新罗坊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