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专题展览   > 宋韵黄岩

古井

发布时间: 2022- 11- 03      来源: 黄岩区档案馆      阅读次数:
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

宋韵今声丨古井源源涌甘露,滋养橘乡万世民


清晨,

当天边渐渐泛起鱼肚白,

当第一只吊桶直直落入井中,

当哗哗的水声开始回应清脆的鸟啼,

井边的这一小方天地就这样热闹了起来,

人们在小小的四方井前汲水、濯衣、洗菜、闲聊,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日子就这样慢慢向前。

 

这幅景象是没有自来水的年代里人们生活的常态。

那时,井水是除了溪水、河水以外的重要水源。

·陈耆卿编纂的《嘉定赤城志》中,就记载了黄岩城中诸多名井,其中很多口古井挖掘时间都在两宋时期。

这是因为宋朝时,黄岩社会经济高度发展,里坊、市井人口稠密,用水需求量骤增,打井汲泉就是最便利的汲水方式。

当时政府、乡绅便在人群聚集地,开凿出许多口用以生活的水井。

点击播放视频


历史车轮下,

这些井有些因为种种变故已经湮灭,

有些仍旧兢兢业业滋润一方。


 


一、净真凿井,泽被后世


“九峰清绝胜蓬壶,扶病闲过问野狐。”诗中的“九峰”就是黄城历史与文化富集的九峰公园。公园三面青山环抱,古树参天,亭台楼阁掩映,实乃幽胜所在。铁米筛井就藏在这个山清水秀的公园内。

 

《嘉定赤城志》:“铁米筛井,在县东三里九峰寺西。源自山出,其行如沟,入井,昔僧以铁窗限之,故名米筛,邑人皆汲焉。令常濬孙榜曰‘不竭泉’,且亭其上。”


 

甘泉亭


在九峰公园西北角,有一条3米多宽的专用运水道,顺着小道往前,不多远就可以看见一座以石板、石条、石斗拱建成的甘泉亭,十分古朴。甘泉亭下就是铁米筛井,一口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古井。井边的青石板地,不论晴天雨天总是湿漉漉的,有了水的滋润,久而久之墨绿的青苔就爬满了石板,爬上了井壁,清凉湿润。


 


井口四四方方,井壁由石条砌成,下部则是大小不一的石块叠砌而成。幽深的井水清澈见底,绿得仿佛是被四周嫩绿的枫杨与墨绿的青苔浸染而成。天气晴好的时候,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湿漉漉的青石板上,水光粼粼;洒在井里四方的水面上,一汪碎银,亮得晃眼。


 


俗语有云:“喝水不忘挖井人”。铁米筛井的故事起源于北宋年间。

 

古时,永宁江潮汐起落,两岸的水土受咸涩的江水影响,水里带上了咸涩味。有一位名叫净真的僧人,想为当地百姓挖掘一口井,来解决饮水问题。他发现九峰山麓水资源丰富,山泉水十分清甜,便在九峰溪流汇合的地方挖了这口井。



但好事多磨,挖井的时候地底下的泥沙一直往上涌,阻碍了挖井的进程。挖井工人用铁条做成铁米筛,压住井底的泥沙,因此得名铁米筛井。


 


铁米筛井自打好以来,井水长年水质清澈甘甜,遇大旱不涸,遇大雨不浊。如今,虽然家家户户早已通上自来水,但当地居民和爱茶人士,依旧常来此取水。每日晨间、午后、傍晚,来此打水的人络绎不绝,或步行,或踩自行车,或骑电动车,或开三轮车,颇有种“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之感。每个人都带着好几个大号的装水瓶装水桶,井边上,打水声灌水声交谈声,不绝于耳,热闹非凡。


 


经年累月,铁米筛井源源不断的涌出清甜的山泉,滋润一代又一代人,方形井沿被打水人磨的又平又亮,无声述说着过往的岁月与人事。



二、梅林深井,孝义永传


方山西麓,小南门外,有条名字极为雅致的路——梅花井路。西与老国道相通,东傍方山脚下。梅花井路的尽头就是浙江永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厂区内保存着一口800多年前的古井——梅花井,路便是因井而得名。


 

梅花井


宋元时期,方山南麓一带的百姓喜植梅、李两树,每年早春之时,方山南麓至十里铺,路两边梅花盛开,雅致怡人,俗称十里梅林,是台温古道的重要路段,无数名人雅士曾在此走过。宋宣和年间,知县王然在此建造“梅花亭”,供行人赏景休憩。南宋乐清状元王十朋便写有《梅花亭》一诗:


梅花亭

三月离家苦,悠然觉路长。

梅花十里眼,竹叶一杯肠。

诗思贪佳境,眉头记故乡。

江山看不足,回首隔沧浪。

 

梅林尽头有座梅关,至今尤有遗迹尚存。清代黄岩诗人任肇熊在此留下一首《梅关》:东去流连野渡边,梅花胜迹尚绵延”。明代中叶,倭寇入侵,十里梅林毁于一旦,时光荏苒,梅花亭,梅关也已不复存在,但梅海中的梅花井依旧坚守于此。


 

梅花井


梅花井是黄岩古代名井之一,为南宋淳祐年间黄岩南门郑氏所筑。郑氏家族原为闽中望族,因避乱迁居黄岩(今温岭泽国)。其九世孙分居黄岩城南天长街,建墓园于方山西麓。长年生活于此的郑琳,深知当地百姓取水艰难,也感念于民众对他家祖墓的保护,便出资在方山西麓小南门外掘井,供民众汲水饮用。

 

甘洌的井水,让当地百姓珍之爱之,郑氏的名声也因此远扬,得到了南宋右相杜范的称赞。杜范欣赏郑氏之德,题名“孝义”,因此这口井便被称作“郑氏孝义井”。又因井在梅林之中,且离梅花亭不远,被当地百姓俗称为“梅花井”。


 

梅花井


元代著名戏剧家高明撰写《孝义井记》,颂扬郑氏先人孝义之举,“大井既成,泉清而源深,味甘则色莹。”让梅花井再一次声名远播。

800年时光悠然远逝,梅花井一直不曾干涸。如今,梅花井虽已废弃不用,但作为重要的历史古迹仍旧得到了永宁药业的妥善保护,为之砌了六边形石井沿,并邀请黄岩名书家陈文天先生题写“梅花井”三字,又在井边修建了一座竹亭与井相伴。


 

梅花井


时值暮春,黄城的天气正舒爽,暖阳像顽皮的孩子,拨开树叶的间隙,好奇的窥探树叶底下的风景,一不留神就留下了点点光斑。梅花井三字,在金黄的光斑里,显得那样温柔静谧。


三、仙人福地,水清如许


大有宫初建于南梁,兴盛于南宋,几经风雨,灵秀如初,那些春秋岁月,风霜雨雪更为这座宫观添上几分超然出尘的韵味。在这座灵秀飘逸的宫观之内保存着两口宋代古井——丹井与瑞井。


 

丹井


丹井,顾名思义,乃道士炼丹之井。此井位于大有宫西北侧,井深不足5尺,直径不足1米,据清光绪《黄岩县志》记,井水清澈甘冽,常年不涸。


 

丹井


丹井周围土壤中有“百碎皆方”的方石。说起这方石,那神异之事,不胜枚举,在许多古籍文献、诗词歌赋中均有提及,用方石煮水熬药炼丹有治疗疾病的作用。井水中蕴含着方石的特性,水质甘甜不说,长久饮用还有强身健体的功效。并且,天将雨时,水面转绿,大雨大绿,小雨微绿,甚为奇妙。


 

丹井


古时,大有宫的道长们取丹井之水炼制丹药,如今,道长们仍旧在丹井中汲水泡茶,周边的民众与爱茶之人也时常前来取水。


 

丹井


瑞井位于雷祖殿前,方形的井口直径约70公分,有3米多深,借着外面的光线,可以看到井壁由一块块不大的石块垒成,在井水与阳光的双重作用下,墨绿色的苔藓爬满了井壁,显得生机勃勃。


 

瑞井

传闻,雷祖殿前院中曾生长着一种仙树,名曰琪树,吃其果能健身长生,人称吉祥树。“琪花方石洞天宽,千古仙人此炼丹。”“琪树璨璨兮,瑶草菲菲;方石烂烂兮,丹鼎辉辉。”历来歌咏委羽山的诗句中,常将琪树与方石并列,由此可见,琪树的神异,只可惜这样神奇的树不知缘何已经损毁了。


 

瑞井


南宋景定年间,王珏、杜文甫、李景文等名士,前往大有宫游玩,听闻此事,大感神奇,便在琪树曾经生长的位置挖掘,想要探知琪树神奇的秘密。他们不断下挖,挖到3米左右,便有泉水涌出。就这样一次兴起的挖宝行动,挖出了一口甘甜的井,留存至今。


 

瑞井


千百年来,铁米筛井、梅花井、丹井、瑞井历经朝代更迭,风雨侵蚀,在时光里渐渐老去,身上遍布岁月的痕迹,内里却甘甜如初。它们无私馈赠,滋养生命,灌溉五谷,泽慧一个个村庄,一片片土地,也孕育了一种种文化,见证了黄城的风雨变迁,人世变换。

 

一眼古井,于过去的人们而言,是生命、是生活、是日子,于现在的人们而言,是难忘的记忆,是故乡的标志,是浓烈的乡愁……



上一页  宋塔  

下一页  官河  

分享到:
0